作为星巴克的挑战者,瑞幸咖啡显然从星巴克那里受益匪浅。这家咖啡连锁店开业仅14个月,但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设了2000多家门店,2018年销售了近9000万杯咖啡,并有望在2019年开设2500家门店。时间表。线下门店数量已达4500家,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宏观经济数据似乎也支持瑞幸咖啡现阶段的大动作,市场分析师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但同时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尽管两个基数仅相差0.9%,但快速发展的市场足以让业内人士兴奋不已。星巴克是一家规模非常大的公司,目前占据了中国咖啡市场50%以上的份额,难怪他有这样的野心。
中国是星巴克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每年占总收入的15%至20%,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瑞幸咖啡进入后,星巴克中国门店同店销售额增速从6%左右下降到8%,再下降到1%。这可以被认为是瑞幸的成就,但更可能是巧合。瑞幸只是星巴克在中国的众多挑战者之一,Costa、Coffee Bene、甚至麦当劳都和瑞幸一样对星巴克发起挑战。关键问题是星巴克和瑞幸没有做同样的事情。
诚然,瑞幸的开店能力极其强大,甚至在星巴克十年前被迫撤出的故宫里开设了一家店。自1999年进入中国以来,瑞幸咖啡一年内开设的门店数量接近星巴克的一半,这与这家融资初创公司的风格一致。不过,与星巴克开设的所有堂食品牌店不同,瑞幸咖啡开设的门店大多是远离人流量的厨房店或外卖点,订单和支付均采用互联网技术,外卖人员会提供送货服务。或送货服务。与其说瑞幸咖啡瞄准了星巴克,不如说它发现了新的市场空白。
如果咖啡是城市白领的日常必需品,那么就有理由通过数字化手段来支持这一需求,让咖啡变得更加便捷,消费过程更加高效。瑞幸咖啡得到了美团的支持提供咖啡外卖服务,星巴克也于今年8月选择与饿了么合作提供咖啡外卖服务。星巴克改变是好事,但这种改变的功劳似乎还是要归于瑞幸咖啡。瑞幸咖啡对新技术的立场有点激进,包括在其商店不接受现金,并要求所有订单都通过应用程序下达。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瑞幸正在进军原本空无一人的外带咖啡业务。这不是星巴克的传统领域。
去年前9个月,瑞幸为争夺市场份额而提供的补贴超过8亿元。在市场对其巨额补贴感到担忧之际,瑞幸咖啡本周表示,补贴在合理范围内,并将在五年内继续对其他事项提供补贴。显然,瑞幸咖啡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但在原本空旷的外带咖啡市场上大力投资以获取市场份额也是明智之举。但此类补贴投入后对星巴克的影响显然要差一些。你自己对瑞幸咖啡的影响是巨大的。显然,无论一杯咖啡的价格是30元还是20元,坐在星巴克店里的顾客都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选择。因为外卖和堂食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
星巴克更担心的是,一方面要保持其来之不易的咖啡消费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在新发现的低价咖啡消费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优势,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在中国这片茶之国,咖啡饮料从来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值得考虑的是,星巴克的现有顾客有多少是去那里与朋友聚会,有多少是真正去那里品尝咖啡的。迫使人们放弃在商店聚集的习惯,转而通过应用程序点餐并等待送货,对星巴克来说是一条死胡同,但外卖咖啡的市场显然存在,而传统是星巴克可以保留的。感兴趣的领域。积极参与新事物。
如果说瑞幸咖啡是咖啡行业的小米,那么这就是一家与不断发展的咖啡馆文化格格不入、不断用自己的资金和运营侵蚀中国早已形成的咖啡文化的公司。虽然最终未必能完全蚕食,但目前的损失和收益仍然是肉眼可见的。当然,瑞幸也付出了代价,但每年8亿甚至超过10亿的补贴预计不会持续太久,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会导致咖啡消费者习惯的改变。这在星巴克是不可接受的。目前来看,风险似乎并不大,但喜欢叫外卖、买五送一咖啡的消费者显然不是星巴克。
事实上,相比星巴克咖啡的浓烈味道,瑞幸咖啡的优雅品味更接近传统咖啡风格,但开咖啡店时,比较的不是味道,而是经营逻辑。瑞幸咖啡找到了外卖咖啡市场的缺口,发起了大举进攻,但远远无法抗衡星巴克的霸主地位。咖啡建立在文化趋势的基础上,不容易被新技术颠覆。或许瑞幸咖啡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摧毁星巴克,而只是为了获得市场地位。
但关于茶之乡的这场咖啡大战仍然存在一些疑问。瑞幸咖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补贴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真的强劲吗?如果瑞幸咖啡的补贴用完怎么办?没有社交功能的咖啡外卖真的对星巴克构成威胁吗?中国消费者有多爱咖啡?这种爱能持续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