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表示,他在中国期间懂得四种语言,包括它们的文字和写作风格,但他没有透露他说的是哪四种语言,这引起了人们的猜测。
当代法国人波蒂尔认为,马可·波罗懂得用阿拉伯文字书写的汉语、维吾尔语、帕西蒙古语和波斯语。然而,英国著名评论家H.尤尔和法国H.科迪埃对马可·波罗懂汉语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原因如下: 1、马可·波罗将苏州解释为地,杭州解释为天,这说明他不明白苏州和杭州的中文含义。简而言之,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2、汉字的书法特点与西方文字完全不同。任何向西方人介绍东方文化的书都不会忽视这一点,但马可·波罗从未提到过这一点。 3. 本书中提到的许多地名,如唐古特(唐五体,即西夏)、华夏(即中国北方)、坎巴鲁克(即大都),都是蒙古语或土耳其语,或者是波斯语。姓名。这些地名都有对应的中文名称,但马可波罗却全部抛弃了,可见他对这些地名的中文并不了解。法国的A.J.H.查里尼翁(A.J.H.Charignon)反对于尔和戈尔迪的批评,认为他们过于严厉。马可·波罗并不专注于中文,但他却广泛游历中国,例如担任扬州刺史三年(这又是一个谜)。 ) 扬州是当时帝国的首都,是一座纯粹的中国城市,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能在这里统治三年,是不可想象的。
马可·波罗家族的三名成员向忽必烈提交了一封教皇的信。马可波罗跪在中间(《马可·波罗游记》)
上述各理论在西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尔和戈尔迪的主张也逐渐得到更多马可·波罗著作研究者的认可和证实。他们发现,虽然马可·波罗书中出现的突厥语、蒙古语和波斯语拼写高度规范和准确,但中文单词却很少出现。偶尔出现的地名大多是从波斯语、突厥语等语言转写而来,所以马可·波罗只懂波斯语、蒙古语、突厥语,根本听不懂汉语。
中国学者指出,马可·波罗不懂中文,可以从元朝内部分析情况。元朝虽然是蒙古人建立的,但用闪米特人来治理国家的人比汉人多。元朝政府颁布诏书,使用新蒙古文字,建立蒙古国子学,并允许蒙、汉官僚子弟入学。每个官僚机构都有翻译。因此,在官场上不需要汉字。据《昭仪《马可·波罗游记法文手抄书》记载,元朝皇帝大多不懂汉语。元始十五年(1278年),江淮官僚中已无文人。据说有些高级官员把“七”写反了。
“蒙古人的汉语水平这么高,怎么能指望一个外国人能说流利的汉语呢?马可波罗在中国接触和交谈的人主要来自宫廷。据此分析,这四种语言马可·波罗所知道的可能是蒙古宫廷里外国人使用的通用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突厥语(回鹘语),但没有汉语,但这能算是一个确定的结论吗?
忽必烈汗授予马可波罗金质奖章(《廿二史札记》)
1477年德国出版《马可·波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