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茶帝国》中,专家解答了茶爱好者的疑问。我们的原则是:不撒谎、不炫耀、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客观中立回答问题。我们会尽量客观地回答问题,即使没有标准答案。
前几天,我的茶友“小诗诗”问了茶皇一个问题。 “我在朋友家看到一种老茶,显然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糕点纸上写着‘Marucha,中国茶叶品牌’。”这个所谓的“Marucha”和现在的有区别吗? “七子糕茶”? ”
一位茶友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一个历史话题。或者说,今天的“七子麻糬茶”和历史上的“七子丸茶”的渊源是什么?云南南子茶什么时候从“圆”变成了“饼”呢?
清代的“七子丸茶” 在中国,数字七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七子自古以来就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深入人心。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七子茶”其实起源于清代。七圆一管是当时政府为规范计量、生产、运输而制定的标准。
《大清会典事例》 包含: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云南商人以筒重49两(今1.8公斤)的茶叶出售,每斤重7元,税银1分,一斤由32个茶罐组成。每斤征税3仙、2仙,第13年起征税3000元。
在此,清政府将云南西藏销售的茶叶定义为七子茶,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称呼。
清代七子丸茶是什么形状的?由于距离较远且缺乏实物,很难判断。换句话说,它可以是面包形状的marucha或圆形蛋糕状的marucha。然而,无论当时采取何种形状,“圆T恤”的称号都被保留下来,直到1960年代才保持不变。
在清代,茶的形状似乎与其重量有关。例如小圆茶,其重量较轻,形如包子,清末多以五片为一包,称为“小五片圆茶”。这种小五字圆茶后来被下关商人开发成担茶,每圆茶重8斤(老法即1斤),每包仍为5斤。
为了区分,一管装七颗圆茶的包装有时被称为“七方丸田”,但这不是产品名称或品牌名称,也没有强制规范。
中国茶时期的“元茶”民国时期,在一些文献中可以看到“七子麻糬”的名字,比如云南中国茶业的经理郑和春先生就曾使用过这个名字。正在使用“七子麻糬”。然而,所有云南中国茶叶的官方统计报告和电报均使用“元茶”或“七子元茶”的名称。
当时,饼茶专指某一类茶,即专门销往维西、怒江地区的小饼茶(又称筒茶),所以用料粗糙,包装完好。已被制成共有7 件,产量较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成立的中国茶业接管了国营茶业公司云南中茶业,并在云南茶业下属茶厂开始生产“中国茶品牌”圆茶。行业。使用中国茶叶公司的“巴中”商标。
从“丸茶”到“麻糬茶”的转变耿建兴先生给我看了一份1960年代的南子麻糬茶样品(《普洱茶续》),但同时,外盒上写着“菜子麻糬茶样品”我看到你这么做了。标签上写着产品名称为“昆明茶厂生产的七蛋饼”。然而,这个包装盒只能容纳一个茶饼。
20世纪60年代的七小饼茶样品
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采访了一些老人,并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云南一家茶叶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生产过一筒传统包装的“七子糕”,是否有7台尚未得到证实。按单位制造。 “茶”即单盒装七子饼茶。
20世纪70年代初,云南茶业进出口公司想找一个更具吸引力和宣传性的名称,于是将“元”改为“饼”,创造了“云南七麻糬茶”这一吉祥名称。这个改变是全面的。从此,圆茶的称号逐渐退出舞台,七子饼相对于茶的优越性也逐渐确立。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包装纸上印有“云南楠子麻糬茶”字样的,都是1972年以后生产的茶叶产品。至于1960年代的盒装七小年糕,除了样品茶之外,我没有见过实际产品,因此无法判断1972年之前是否有批量生产的“七小年糕”。
小东花了很大篇幅介绍“七子圆茶”如何演变为“七子饼茶”,连书包都没落下。对于我们这些喜爱普洱茶的人来说,这些历史知识并不是必需的。了解七小饼、识别七小饼非常有帮助。
茶友们常常对老茶感到困惑,你应该了解一下七子饼茶的历史吧?
参考:
《从大清到中茶:最真实的普洱茶》,杨凯,刘岩,李晓梅,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公司,2008年版。
原文:本文为懂茶帝国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勿删除,并注明出处。
(懂茶帝国有专家为您解答,添加您的懂茶帝国官方账号,您可以随时随地向他们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