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猪排代替洋牛排,用番茄酱代替俄罗斯红豆菜,用蛋黄拌沙拉酱,就做出了——炸猪排、罗宋汤,上海第三古老的菜式就可以做成混合沙拉了。风格西餐。对于上世纪出生的上海孩子来说,西餐似乎就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词。在上海我最喜欢的西餐不是牛排,而是炸猪排搭配独特的辣酱油。
精致美味的上海风味西餐
西方美食传入东方
1843年上海开埠后,受外国侨民和外企上班族的影响,西餐开始流行。西餐在上海很受欢迎。最早的西餐厅被称为“芳仔馆”。从一瓶山饭菜馆开始,到了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的西餐厅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外滩金融区。很多外资银行和上班族出来后都会去德达等西餐厅。另一个地方是淮海路(民国时期称霞飞路),比较有名的是红楼。到了20世纪30年代,几乎每家豪华酒店都设有西餐厅。
1880年代,上海第一家西餐厅是益心襄樊饭店。
于司马路(现福州路)开业
20世纪初,西餐是高级的象征,是一个相对私密、交通不便的地方,昂贵的西餐是普通人吃不起的。吃西餐时要注意餐桌文化。在西餐餐桌上,吃饭前各种人一律平等,环境必须卫生、安静,吃饭时人们必须有礼貌。这与中国的餐饮文化有很大不同。
20世纪20年代和1930年代,上海拥有三大著名西餐厅。一间餐厅是Red House,供应法国美食,另一间餐厅是Swan Pavilion,供应意大利美食,一间餐厅供应德国美食。当时,红楼的法国菜尤为著名,食材新鲜,菜肴精美,给昔日的上海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德达西餐俱乐部外观
西餐厅规矩多,且位于大型酒店内,一般民众进入是否有困难?事实上并非如此,20世纪20年代,许多白俄罗斯人来到上海谋生,品尝家乡风味,俄式西餐厅也随之增多。霞飞路一带有很多这样的西餐厅,价格也比较合理,所以作家和阁生钱不够的时候就去那里。好像是三大块炸猪排、沙拉、罗宋汤、面包。每个只需2 美分,即使是工薪阶层也可以尝试。
现在上海常见三种西餐:炸猪排、什锦沙拉、罗宋汤。可见当时它的受欢迎程度。当然,上海人对西餐的理解还不止于此。在西餐厅喝着香浓的咖啡,听着爵士乐,堆放刀叉,勾起你心中对西餐的温馨回忆。
难忘的红房子
80年代红楼西餐厅
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是西餐相对低迷的时期,但到了1970年代和80年代,人们对西餐的需求逐渐开始上升。红楼西餐厅也恢复提供西餐,回归又带来了另一个惊喜。
今天的红楼西餐厅
来到红楼吃西餐,就能想起老上海的小资情调。最近,我的很多学弟学妹都带着父母来红肉木,但服务员告诉我,我之所以陪父母吃饭,是因为父母谈恋爱的时候吃了红肉木。让我想起了怀旧之情。西餐口味影响了老一辈人,他们乐于在西餐厅体验良好的环境和美味的食物。 20世纪70年代,很多年轻人选择去西餐厅约会,吃经典菜肴,聊天,或许还可以在这里开始恋爱。
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红楼西餐厅吃饭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海燕、凯格尔、东海、德达都是著名的西餐厅。他们吃的食物有很多种。当时的西餐价格比较昂贵,食客们穿着整齐的西装,三分式的皮鞋,戴着金丝眼镜,头发闪亮,小心翼翼地摆放着餐巾、刀叉,很多人都非常习惯。当时去红房子或者德国大学吃西餐是一种时尚,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现。
家常西餐
然而,西餐的价格相对于当时的工资来说总是昂贵的。因此,在上海的一些家庭中流行在家做一些简单的西餐,比如海派老三、炸猪排、沙拉、罗宋汤等。它既经济又实惠。这三位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人气丝毫没有减退。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炸猪排必须裹上面包屑,当时很难买到。我买苏打饼干,将它们敲碎,摊开,然后在厨房里把猪排捣成很薄的样子。油炸的时候很好吃。其实炸猪排在国外是不存在的,都有煎牛排,只是聪明的上海人把它改成了炸猪排。
海派西餐三大代表:炸猪排、沙拉、罗宋汤
俄罗斯红白菜汤酸辣,酸多甜少,这是上海人不习惯的。此后,在原料和当地口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上海风味酸甜口味。罗宋汤是红豆汤的改良版。由于我们上海没有,所以我们用了一种美味的红梅番茄酱,由牛肉、卷心菜和山药制成。 20世纪50年代,市场上还没有沙拉酱,人们只是把鸡蛋打碎,与蛋黄混合,最后的结果就是中式的上海老三。
罗宋汤的原味是酸辣的。
经过反复改进,成了现在的酸甜口味。
西餐赋予了上海人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海家庭开始思考“海派西餐”,将西式餐饮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添加适合上海人的调味料。对于很多80后来说,这是他们对西餐的第一印象,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对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上海孩子来说,西餐似乎就是海派文化的代名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上海菜不是牛排,而是炸猪排,必须搭配上海黄牌特有的干酱油。这个组合是完美的。
炸好的猪排外面裹着厚厚的金黄面包糠,外皮酥脆,里面松软,配上美味的辣酱油。
炸猪排是“海派西餐”的主食,可见其在上海人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和烤蛤蜊、罗宋汤一样,在上海菜和“海派西餐”之间建立了美味的关系。
西式快餐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西餐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西式快餐进入上海并迅速发展,成为西餐的主流。它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为它食用方便,口味适合年轻人,而且不用担心环境或餐具如何使用。
上海首家肯德基餐厅在外滩开业
它与传统的西餐完全不同,比如肯德基或麦当劳,你坐下来认真使用刀叉。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也成为当时风景的一部分。如今,上海的西餐风格多样、价格不等,从意大利披萨到土耳其烧烤,应有尽有。年轻人更喜欢西式快餐,而老一辈人似乎更喜欢传统的西餐。
承载上海人记忆的海派西餐
餐饮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已经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证明时代已经变了。西餐在上海这个优雅的城市扎根、发展、传播,并保持着它的魅力。上海人痴迷于杯盘叮当、刀叉叠放的景象,甚至可以说享受着餐桌上精致美食所带来的幸福。
图文:上海档案馆官方微信@Archival春秋(作者:蔡景军)
编辑:张天一、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