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对清末上海对外贸易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制度和买办制度上。例如,第《上海对外贸易》本书,第一部分(1843-1894)由四章组成,其中第二章是关于外国人的,第三章是关于买办的。 Rose Murphy在她的书《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指出,当时所有西方公司都有六个工作部门:1.茶叶部门,2.丝绸部门,3.主要专注于纺织品4.运输和运输保险部门,5. 房地产部, 6. 肥料和食品部。我在广州的时候,所有的外企都聘用了茶叶专家,但我到了上海之后,生丝贸易变得重要起来,所有的外企都开始聘用生丝专家。郝彦平在《19世纪的中国买办:东西间桥梁》一书中指出,清末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同胞占全国同胞的90%。 “福州、上海、九江、汉口、日本都是买办”、“浙江买办似乎专门从事生丝贸易”、“相对于广东、浙江买办来说,江苏买办是豺狼的崛起并不引人注目,而且相对缓慢。因为他们无论是丝绸贸易还是茶叶贸易都不突出,他们与外国商人的接触也相对缓慢。 ”
1840年,中国进行茶叶贸易。
在近代中国,买办的财富总是以令人眼花缭乱的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徐涤新、吴成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称,从1840年到1894年的半个世纪里,买办的总收入“总计5亿两”,相当于“国库收入近10年”。约等于。”工资只占买办收入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来自私营企业收入、贸易费用和出口产品价差。 “外国公司要求买办首先是商人,所以买办往往具有茶商或丝商的身份,他们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经营丝茶贸易。”一位生活在上海的外国人曾感叹。一封信说“这里的富人都是丝绸商人”,丝绸茶商人拥有大量的财富,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影响力。以航运业为例,丝绸商人陈祝平在其昌轮船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拥有苏格兰号、竞争号、山东号等多艘船舶。 1873年,唐体枢、徐润等粤东商人、买办、茶商控制了轮船商局。他们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在与国外航运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在房地产行业,以丝绸业起家的湖州南浔“四象”之首刘氏家族在上海拥有大量房产,“甚至是房地产大亨”。荷顿感到很惊讶……” 在慈善事业领域,两人都是丝绸商人施善昌和施子敬父子,他们是188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慈善事业的领军人物。在文化艺术领域,湖州宋楼陆新元藏书、刘承乾嘉业堂藏南浔《四象图》、庞绪斋书画藏《四象图》数量较多。需要材料。这些财富主要来源于湖州。丝绸业的发展与近代中国以丝茶为主要出口模式的出口模式事实上,上海在19 世纪迅速崛起为中国主要经济中心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和茶叶)的模式。
贾耀当图书馆
1、以丝茶为主的产品出口格局
丝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因为古代丝绸体积小、重量轻、价值高,非常适合长途贸易。明朝时期钱币的银化创造了中国社会对白银的巨大需求,但中国也是一个白银矿产资源极少的国家,16世纪时日本及中南地区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银矿美国相继发现。中国、日本和拉丁美洲之间的丝绸联系白银贸易迅速繁荣。到了18世纪,英国人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人均茶叶消费量不断增加。沃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 在其著作《奢侈与资本主义》 中指出,茶最初在英国是一种奢侈品,“奢侈品最令人钦佩的地方在于它们创造新市场的能力。”英国“人均茶叶消费量”1700年为0.01磅,1730年为0.08磅,1760年为0.2磅,1784年为0.5磅。 18 世纪末,麦卡特尼传教团成员乔治·斯汤顿估计,“英国社会各阶层,无论性别或年龄,平均每年消耗的茶叶超过一磅。” Alan McFarlane(《绿色黄金:茶叶帝国》)表示,一磅茶叶可以泡200 到300 杯茶。 “这意味着,平均而言,一个成年人每天至少应该喝两杯茶,Roy Moxham 在他的书《茶:嗜好、开拓与帝国》 中写道,“在18 世纪初,2013 年,英国的茶叶消费量低于10万英镑,其中包括走私茶叶,到本世纪末的一年,茶叶消费量增加了200倍,英国消费的茶叶大部分来自中国,中国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形成。 18世纪。
《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即使1843年上海开埠,中国的商品出口模式仍然主要是丝绸和茶叶。马石《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介绍,上海开放初期的三大产品是“进口的是鸦片,出口的是茶叶和丝绸”。蓝宁、库守令撰写的《上海史》被上海市工商局“正式认定”为“史、政、商诸方面的综合史书”。该书还指出,除了“出口的茶叶、丝绸和进口的棉纺织品”之外,上海的大量贸易商品“只不过是值得鄙视和忽视的‘垃圾’”。英国驻上海副领事罗伯逊在其1856年《上海港口贸易报告》中指出:没有其他适合欧洲消费的商品供应。英国驻上海领事詹姆森在其1892年《上海贸易报告》中写道:“中国开放对外贸易后的许多年里,出口到国外的商品只有丝绸和茶叶两种。 1870年,这两种商品的出口额仍占出口总额的88%,而1872年这一比例达到90%,丝绸和茶叶占84%,1890年仍维持在65%。 20世纪,丝茶出口额下降到不足50%,但丝茶仍位居中国出口商品第一、第二位。其中,生丝出口的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1920年代末。这意味着从“古代中国”到“近代中国”,中国出口的产品类型有明显的连续性,以丝绸和茶叶为主的产品出口格局持续了两个多世纪。
生丝和茶叶在19世纪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是无可争议的,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更多茶叶和生丝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条约制度”下具有竞争优势,能够在竞争中获胜。外贸。从1840年代担任英国驻上海领事的阿利郭先生,到两次访问中国茶乡的财富先生,他们都在报告中预言了上海的巨大发展潜力。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预测,是基于上海的区位优势。而这种优势主要与丝茶的可获得性有关。阿里国先生在上海茶叶贸易报告中指出,以鄱阳湖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以南茶叶产区,是上海、广州的贸易腹地,也是核心区域。上海的。茶叶出口量远超广州,上海有潜力超越广州成为英国对华贸易中心。财富先生在1840年代曾多次访问上海,当时上海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还不如广州。大部分茶叶从产地运到上海比运到广州便宜,比南方任何一个城镇都便宜。 “不仅如此,中国的主要‘丝绸产地也靠近上海。毫无疑问,大部分生丝都在那里销售。’”“将茶叶和生丝运到上海比运到上海更容易”广州。''因此,《财富》杂志表示,“我敢断言,几年之内,上海不仅会成为广州的有力竞争对手,而且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罗丝·墨菲比较了茶叶和生丝的“陆路运输成本”和“水路运输成本”。 1860年代和1870年代,陆路运输成本为200英里,生丝运费为每吨24英镑,茶叶每吨运费为24英镑。对于相同的距离,茶叶和生丝通过水路运输,每吨货物约为14 磅。而且,茶叶和生丝到上海的运输距离比到广州短。因此,罗丝·墨菲指出,“上海的水路连通是上海夺取这两大产品对外贸易最大份额的必要条件和有利条件”。
与茶叶相比,上海在获取生丝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这是因为中国的主要生丝产区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该地区恰好是上海腹地的核心。浙江省三大生丝产区湖州、杭州、嘉兴到上海的距离仅为广州的十分之一。而且,由于水陆运输的运价差异较大,上海开港后就在中国生丝出口中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上海开埠的第一个贸易年,即1844-1845年,上海出口生丝6433包,广州出口6787包,1845-1846年上海占48.7%;上海出口生丝15192包。 1846年至1847年间,广州出口3554包,上海出口生丝21176包,广州仅出口1200包,上海占94.6%。在生丝出口贸易方面,广州无法与上海竞争。毕竟中国的主要原丝产地与上海、广州的距离非常大,完全不同。尽管上海在茶叶对外贸易中取得主导地位的时间略晚于生丝,但其出口份额从1844年的2%上升到1851年的37%,而广州的出口份额则上升了63%。这主要是因为我国茶叶产区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而丝绸产区则集中在以江南地区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在长江开放之前,湖南、湖北、甚至江西的茶叶主要是翻越大禹山脉、齐大山脉运往广州的。这是由于广州贸易体系下茶叶出口的历史惯性所致。这种历史惯性被太平天国和清军在广西的战斗所打断,切断了湖南到广东的传统贸易路线,迫使茶叶沿长江出口。结果,1852年上海茶叶出口份额跃升至61%,而广州的份额则急剧逆转至39%。张仲礼认为,1850年代初,中国丝绸和茶叶出口的主导地位以上海为主,“1852年后,上海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2、上海为何成为进口商品集散地?
丝绸、茶叶等土特产的出口集中在上海,但这并不意味着棉花、鸦片等洋货的进口也必须集中在那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当时白银短缺期间的“以物易物”交易模式密切相关。林满红在其著作《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中写道,由于1796年至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和1810年至1830年的拉美独立运动,拉丁美洲无法维持白银开采,从而导致黄金的开采。白银产量下降;全球供应。英国向中国进口鸦片换取茶叶,使中国从白银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造成国内高银低币危机,中国社会崩溃。混乱的19世纪上半叶。上海港开港时,随着白银短缺引发的危机加剧,中外交易采用了一种称为易货贸易的交易方式。
阿里果在其1847年的商业报告中写道,上海贸易“现在几乎是一种特殊的易货形式。只要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进入市场,鸦片和棉织物就可以换取丝绸和茶叶”。最初,丝绸、棕色和棉织物相互交换,但不排除白布交换丝绸或茶叶交换鸦片的可能性。这些“易货”商品以货币计价,但不涉及货币。 “中国消费者唯一用白银支付的就是额外的鸦片。”每年,“仅鸦片销售就出现约200 万英镑的巨额赤字。”他相信,白银外流“将迅速减少鸦片贸易”。中国人民的偿付能力。”有关上海历史的书籍普遍关注上海开埠初期的“以物易物”交易方式。兰宁、库守令第《上海史》版《阿里王国领事事务报告》在“早期贸易经历”一章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指出由于缺乏白银,“易货贸易是不存在的”。它的原始形式几乎是“必需品”,“鸦片订单构成了临时钞票”。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苏州体系”最能体现鸦片的货币功能。所谓“苏州体系”,是买办从上海将鸦片运至苏州换取生丝的贸易体系。丁立中的书《上海近代经济史》指出,“在易货系统中,需求和供给必须匹配,因此交换的类型是有限的。”交换茶和牛。本书《上海对外贸易》认为,“易货”有两个原因。一是作为交换媒介的白银货币日益短缺,二是“外国银行强行推销西方纺织品的结果”。由于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本来就是中国棉纺织品的生产中心,外国纺织品很难卖,但如果用棉纺织品换茶叶,那就更容易下结论了。交易。这是因为当时上海的对外贸易有两种价格:现金交易价格和易货价格。一般情况下,易货交易价格比现金交易价格高12-15%,某些情况下可达20-30%。中国茶商用棉布换取昂贵的茶叶,运到苏州等地,以10%左右的折扣出售,仍然能赚取利润。
“易货”贸易方式要求西方进口产品集中在上海,上海成为外国产品的集散地。以棉布为例,当时来上海收购棉布的商人被命名为天津集团、祥集团(换句话说,北京棉布品牌有瑞芳祥等,因为它们都有祥字,于是这个名字就形成了。以及东北港口,按照不同地区,有汉口港、镇江港、长沙港、四川港、江西港、福建港、广东港、宁波港、山西港、洛阳港、绍兴港、云南港等。一小群驻扎上海的商人。 19世纪后半叶,天津的棉花进口量占全国棉花进口量的四分之一以上,居全国首位,但大部分是从上海转运的,例如1875年就有。从上海等国内口岸进口的棉纺织品占天津棉纺织品进口总额的99.4%,1885年为97.7%,1895年为99%。烟台也是如此:1871年至1904年,经上海转运的外国货物进口额占烟台进口总额的70.3%。到中国以外的东亚地区采购棉花,必须经过上海。神户、长崎等地在上海采购棉布销往日本市场的商人被称为“日本买家”,他们主要是浙江省的中国商人。日本学者古田和子在其著作《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中写道,1875年,从上海转口到神户的天然纺织品占神户进口天然纺织品的90%,1876年上升至97%。它已经达到了。
《上海网络与近代东亚:19世纪后半期东亚的贸易与交流》
过去,欧美商人将棉布直接从欧洲运往天津、烟台、神户等东亚港口城市,“省去了从上海转运的麻烦和费用,但仍然没油没水”。 ””。天津海关和税务局在1865年表示:“大量而有利可图的贸易正逐渐从外国人手中转移到中国人手中。后者现在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英国驻神户领事在其1874年的贸易报告中写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棉纺织品的进口,从英国的直接进口已经**减少。”“有,”他指出。减少的份额由来自中国的进口弥补:“那一年,中国与英国的直接进口竞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烟台海关税务局多次谈到棉商。 “但为了获得白银购买丝茶出口,上海棉商不得不亏本出售外国布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来自中国等东亚港口的中国商人如此。”能够拉拢西方商人转运从上海进口的棉花,将棉花直接运往天津、烟台、神户等地。外国商人将棉布等进口商品运到上海出售,他们在那里赚到的白银很快就能兑换成购买丝茶的资金。如上所述,当时上海的对外贸易包括现金交易价格和易货价格,易货价格一般比现金交易价格高出1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0%至30%。由此可见,如果用现金购买,丝茶的价格至少可以便宜10%。显然,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洋布商才能“亏本卖洋布”。兰宁、库守令版《上海史》曾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欧美商人的盈利模式。一张在利物浦生产的价值约886英镑的服装发票在上海最多只能兑换717英镑。这意味着170 英镑的损失,但如果你把从上海买来的茶叶卖到英国,你将获得约416 英镑的利润。这是上海特有的贸易环境,而天津等口岸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本地产品几乎没有出口,因此天津海关的贸易报告直接指出“出口货物很少”。统计书籍的导出部分读起来很枯燥。如果没有“以物易物”的贸易环境,西方商人很难像上海那样以大幅折扣直接将棉布销往天津等国家,进口棉布就会被天津商人在上海采购。事实证明。运到天津市场后,欧美客商可以与直接从欧洲市场运来的棉布进行竞争。
3. 丝茶贸易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上海的地理优势不仅使丝绸、茶叶等国内产品能够以较低的运输成本集中到上海,而且鸦片、棉花等“洋货”也将因此而集中到上海。世界各地的物资不断运抵上海,上海成为中外产品的集散地。为了方便中外商人之间以及上海商人与内地商人之间的商品贸易,外国银行、银行办事处和银行也落户上海,使上海成为近代中国金融中心的中心位置。将中国产品运往世界各地,便利世界各地的产品运往中国,同时将国外产品运往广大内陆地区,同时将国内产品运往中国。上海横跨广阔的内陆地区,一直延伸到上海,是中国和远东地区的航运中心。为了在商业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上海的中外商人不择手段地获取各种信息。上海的报纸杂志蓬勃发展,连接中国和欧洲的电报线路也在上海开通。国内电报线路起源于军事,但到了清朝末年,它们通过商业而蓬勃发展,上海设有常年电报站就证明了这一点。近代中国信息中心.这是基于上海的各个中心地点,如金融中心、配送中心、信息中心等,都是中外商品的集散地。上海的地位主要是作为中外商品的集散中心。这是因为丝茶可以在上海以如此低廉的成本集中。罗兹·墨菲指出:
中国对茶叶和丝绸这两项贸易保持垄断,其垄断时间可能比对任何其他产品的垄断时间都要长得多。这种垄断之所以能维持这么久,是因为上海有利于茶叶和丝绸贸易发展的有利地理位置,足以使其有机会尽快发展成为全国主要的贸易中心。到了1900年左右,当印度、锡兰、爪哇、日本等控制了全球茶丝市场时,上海的优势已经足够稳定,可以利用类似的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从而使上海能够全面参与中国多元化的对外贸易。位置。
1875年,上海港。
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经济中心的成功,也与开埠前中国“全国市场”的出现密切相关。所谓“全国市场”是指全国一体化的市场,斯金纳将中国划分为各个经济区域,强调区域内经济自给自足,全国市场是指区域外的统一市场。讨论跨地区长途贸易的规模。李伯忠认为,鸦片战争前夕,长途贸易在国内贸易中的比重可能已达到30%至40%,这意味着中国当时已经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这个全国市场是以长江、大运河、沿海三大水道为基础而形成的,在以畜牧业为主体的传统时代,水运远比陆运更有优势,可以运输长距离。贸易基本上集中在三大水道上。江南地区位于三大水道的交汇处,处于全国水运网络的中心,通过这三大水道及其支流与江南地区进行贸易。江南市的市场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自宋代以来,江南的繁荣众所周知,其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因此江南地区具有旺盛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成为长途贸易的终点站。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粮食和木材、华北地区的棉花、东北地区的大豆、华南地区的蔗糖等大宗产品成为目标。与此同时,许多最大的大宗商品市场也集中在江南。例如,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大米和木材市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大豆市场,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最大的棉花市场。苏州、杭州、南京是全国最大的丝绸纺织市场,南春是全国最大的生丝市场。正是在此基础上,苏州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
即使在上海开放之后,苏州的中心地位仍然持续了一段时间。开港前,上海港是苏州的外港。 “来往的船只都编号到黄埔,海外百货都收了,但都运到吴门了,对海邑人来说没什么用处。”即使在开埠之后,以生丝换鸦片的“苏州制度”,一方面反映了银币的匮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苏州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进口的鸦片必须运到苏州出售,出口的生丝也必须在苏州获得。这种贸易模式与内贸如出一辙,苏州地区的棉布经上海港运往华北、东北、华南地区,大豆产品从东北、华北地区运往华北地区,广东产品运往华北地区。来自中国南方。中国通过上海港运往苏州地区。 1845年,英国传教士史必夫访问上海时,注意到“当地贸易公司的老板通常住在苏州,生意都是由中间人和雇员经营”。上海取代苏州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战争。周武详细研究了这一过程,发现“从1860年代起,上海迅速繁荣,取代苏州、杭州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成为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长江。”它指出。河流三角洲地区。 “上海取代苏州的地位不仅具有江南、长三角等区域重要性,而且具有全国重要性。正如李伯忠所说,“太平天国运动后,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中心城市,登上近代中国全国市场的顶峰,绝非偶然。”太平天国战争使上海和苏州的地位发生了逆转,但上海能否维持这一地位取决于对外贸易。
近代上海的崛起基本上是内外贸自然融合的结果。王家范认为,“如果明清帝国的对外贸易体系活跃、开放”,苏州不一定会被上海取代。上海的崛起源于钱氏时代流河口的淤泥沉积。如果清政府优先发展对外贸易,在泥沙满地的情况下疏浚六河口,它将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港口。 “这样,苏州就可以完全掌控一切。”“依靠六河口,苏州可以重生为国际、国际贸易中心,甚至可能比上海更好。”这是因为苏州位于运河沿岸,而娄河(下游为流河)从河口与苏州的连接比黄浦江或吴楚河更直接。而且,如果上海没有取代苏州,“后来的北京、上海、杭州也不必走这样的弯路”。显然,一旦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内外贸中心一体化将是大势所趋。当明清帝国有足够的控制力时,他们能够通过各种限制性政策和措施人为地将国内贸易中心与对外贸易中心分开。而这种分离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帝国制度对“对外贸易”有着天生的恐惧。发生。对于明清帝国来说,对外贸易只能位于帝国的边缘,比如明末的漳州月港、清初的广州。距离中央控制城市越远,你就越“安全”。 “ 他们觉得。在这种情况下,上海这个在帝国政治上没有地位,但地理交通条件优越的小县城,凭借“条约制度”,才得以在短短几十年内得到发展。它迅速崛起为近代中国的主要经济中心,集国内贸易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于一体。另一方面,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古代中国”内贸中心与对外贸易中心分离的局面,实现了内贸中心与对外贸易中心的一体化,从而催生了上海的经济中心。这就是我们确立这一立场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特别引人注目。